第七十五章 各取所需(第2页)
仔细想想就能明白,大理寺卿虽然不如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那么有权势,可怎么也算是“九卿”之一啊。
刘东海做了钟南的盟友,那么在政法委系统,他就有了发声的机会。再加上要不了几年,钟南极可能会坐上一部尚书甚至更高职位,那个时候,这一派系就将是决定政局的重要力量之一了。
尽管朝廷上下都艳羡不已,可是钟南却异常冷静,他知道,这一切只是皇帝的有意为之。皇帝希望扶植钟南上位,来对抗原有的旧势力;当钟南真正强大起来后,皇帝就会改变策略,开始玩平衡了。
尽管看得异常明白,钟南还是进宫叩谢了圣恩。眼下,正是他和朱翊钧的蜜月期,他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,帮助皇帝的同时也壮大自己。
经此一战,右侍郎大人名声大噪,有些没有后台的中低阶官员,特意拿了名帖前来拜访。对于这些有心投靠之人,钟南都没有拒绝,他的打算是先尽数吸纳,再择优录取。
如今六部当中,兵部有钟南坐镇,吏部、礼部和户部也各有一个己方阵营的官员。刑部虽然没有小弟,可是真要有事,熊家正应该也可以说上话。只有工部,算是还没有打入内部。
虽然工部的地位不高,可真要想做些实事,工部还是能起到大作用的。钟南寻思着,得找个合适的时机,把工部这个短板给弥补一下。
除开六部的人马,还有大理寺这个部门算是被纳入了囊中,再加上言官系统新拉进来的几个人,钟南一系的队伍,如今好歹算是有了些规模。
投靠钟南的言官,是两个都察院的御史。由于亲身体会了言官的威力,所以钟南对这两人很是重视。
两个言官,一个叫做左思濂,一个叫做仲恺。两人都是刚上任没两年的新言官,爹不疼妈不爱的,看到钟南风头正劲,所以想着能抱抱大腿。毕竟万一碰上了事儿,有人在后面站台,心里也要踏实得多。
其实此时的言官,已经不如明朝开国初期的言官那么有地位了。再加上都察院又是个清水衙门,你让这些三四十岁,上有老下有小的大男人们怎么办,就是想腐败也找不到门路啊。
言官们的任职要求本就不低,永乐以后,对御史和给事中的人选要求更是十分严格。一般来说,年龄要在三十至五十岁之间,过于年轻者缺乏办事经验,年龄过大者则没有朝气。
宣德时期,朝廷规定:新科进士不得直接授予科道官的职务;成化时期,又添规定:进士必须历任三年以上方可出任科道官;弘治时期则规定:举人出身者,必须历任六年以上且才行出众才能进入言官队伍。
初为言官者,无一不是报着尽忠职守的念头,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他们才会发觉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整个朝廷上下,此时都已贪腐成风,他们想要洁身自好,确实难上加难;何况,是人都要吃喝拉撒,都要走亲访友,单凭那一月五两的俸银,养活自己都困难,更别论养家了。
如果是左都御史大人的嫡系人马,好歹还能有些额外收入。可要是你并没有靠山,那升迁无望不说,连平日里的生活,都很有可能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。
左思濂和仲恺,就是属于这种既没靠山,又没钱财的倒霉蛋。两人本以为做了官,就可以光宗耀祖,就可以不愁吃不愁穿,哪知除了得到些虚名之外,他们的日子和做官之前,没有丝毫差别。
这就让两人想不通了。寒窗苦读十几年,好不容易得了功名,又在地方上历练了好几年,费尽心力做了京官,却是“王小二过年,一年不如一年”,换谁他也不好受啊。
看看别人钟侍郎,虽然出身低下,却凭借一身战功,先是出任九边重镇的总兵,后来更是开了本朝先河,由武官改任文官。
不仅如此,人家做了侍郎之后,虽然官职并不显山露水,却是生生拉下了不少人物。先是苟御史因为弹劾他,而被当庭杖责;后面又有内阁大学士王锡爵,因为阻挠他当侍郎,被皇帝赶回老家;最近这一次,更是联手将刑部尚书汪仲华拉下马来……
有智者说过,当你打不过对方的时候,不妨换个思路,改为加入对方的队伍。同理,当你比不过对方的时候,也未尝不可以抱住对方的大腿,让他拖着你一起前行,省力不说,还可以更容易到达彼岸。
那些此时投靠钟南的官员们,无不都听过智者的名言。这也无可厚非,毕竟,钟南如今的势头确实凶猛,谁不想上去借借力呢!
钟南也从来没有幻想过,自己的队伍里都是些圣人。他的用人标准和某些政治家一样,“水至清,则无鱼”,只要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,同时又没有太大的品性缺陷,那就是可以团结起来的同志嘛。
有了更多的同志们加入,钟南的班底越发稳固和强大起来。
一秒记住新域名 m.ethxs.com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